English

黄河三角洲开发渐入佳境

1999-08-29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徐可 通讯员 崔相国、李志海 我有话说

本报讯山东省东营市在黄河三角洲开发过程中,坚持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资源、人口和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得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6月24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东营时,对这一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欣然题词:“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加快黄河三角洲的建设和发展。”要求东营市有计划、有目标地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环境,努力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新经济区。

黄河三角洲为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大片新生湿地保持了原生的自然状态,是我国东部的一块新生的资源宝地。近年来,东营人有意识地保护、引种黄河三角洲上的红柳、沙棘等植物,并引进适应盐碱地生长的植物品种。面对我国东部沿海最大的天然草场,他们对草场与畜牧业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分析论证,实行了草场畜牧与农区畜牧并举的方针,利用作物秸秆氨化发展农区畜牧,对草场进行封育和人工培育,全市封育和人工培育草场达50余万亩,大大改善了黄河三角洲的植被状况。

东营地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引起了国内外关注。1994年,“黄河三角洲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支持中国21世纪议程的第一个优先项目,山东省将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列为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并注重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开发建设中,既重视发展经济,又重视环境治理,力避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从而将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引上健康发展之路。1997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的最终报告《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报告》接受了中外专家评审,并根据项目成果和国内外专家的一致意见,在东营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试验区的建立,进一步加快了黄河三角洲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作为国家重点项目的黄河三角洲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首先推动了黄河三角洲的农业向生态高效型迈进。这里的粮食产量每年以5000万公斤的速度递增。先后建成的56座大中型水库达到了近7亿立方的容量,改变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水面与陆地的比例,长期遏制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得到缓解。大片的盐地或采取“上粮下渔”模式,或以水定稻,不毛之地经过改造后披上绿装,土质松软、尘沙飞扬的黄河故道如今变成了建果园、植甘草、种芦笋的地方,高科技农业项目也落户扎根,成为黄河三角洲上的创汇农业基地。更令人欣喜的是,这里面积达15.3万公顷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象万千。该区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是中国湿地、水碱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重要保护地点。目前,这里草木茂盛,百鸟翔集。胜利油田为了不给湿地生态环境带来污染,努力实现“油田不见油”,走油田加绿洲的发展模式。

围绕可持续发展,东营还大力治理黄河,进一步加快平原水库建设,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努力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在环境治理上,他们一方面抑制污染型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对新建工业项目严格贯彻治理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原则,实施清洁生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